我们先聊聊什么是CC攻击
很多卖家朋友第一次遇到CC攻击时,可能会有些懵:网站看似没多少流量,但CPU和数据库却被“打满”,访问速度慢得几乎打不开。这其实就是典型的CC攻击(HTTP Flood),攻击者通过海量“伪装正常”的请求挤压你的网站资源,让真正的用户无法正常访问。
和传统的带宽型DDoS不同,CC攻击更隐蔽,因为流量未必很大,但危害却能直击应用层。所以,我们需要更精细的防御手段。
为什么香港高防云服务器更适合应对CC攻击
如果你做跨境独立站,尤其目标市场集中在亚洲,那么香港机房是个不错的选择:
- 低延迟:靠近用户,用户体验更流畅。
- 高防御能力:配备本地清洗节点和防御网络,在攻击爆发时更快介入。
- 网络资源丰富:香港是亚洲网络枢纽,BGP多线互联能有效减少单点拥塞。
简单来说,把防御部署在香港,可以在第一时间识别和过滤掉恶意请求,把“净流量”快速回源,提高网站的稳定性。
防护思路:逐层识别与拦截
应对CC攻击,我们可以把思路拆解为四层:
- WAF与请求限速:通过规则过滤、速率限制,优先保护关键接口。
- 机器人与行为识别:通过挑战和Bot管理,识别并过滤掉脚本流量。
- 清洗与Anycast分散:把大流量引导到清洗中心或全球节点分流。
- 上游网络联动:必要时通过BGPFlowSpec/RTBH直接在运营商层面丢弃攻击流量。
WAF实战:如何设置有效规则
在我们为用户配置防护时,通常会建议按“高成本接口优先”来制定规则,比如登录、注册、搜索、下单等路径。这些接口耗费CPU/数据库资源最多,一旦被攻击,业务影响最直接。
常见的规则落地方式包括:
- 请求限速:按IP、账号、Cookie等维度限制请求频率。
- 挑战机制:超过阈值时触发验证码或交互验证。
- Bot过滤:启用机器人识别策略,把工具流量剔除。
- TLS/JA3指纹识别:区分真实浏览器与代理池脚本,更精准过滤。
示例:登录接口保护规则
- 限制单IP在60秒内请求不超过30次;
- 同一账号在5分钟内登录失败不超过10次;
- 超过阈值时先“挑战”,再“封禁”;
- 配合状态码(如401、403)做计数,避免误伤正常用户。
这种分层策略能让你的网站既保持开放,又能在攻击来临时快速自我保护。
流量清洗与分流:应对大规模攻击
当攻击规模超出源站承受范围,就需要借助清洗中心或CDN Anycast技术。比如,把恶意请求先引导到香港本地或海外清洗节点,经过过滤后再把正常流量送回源站。这样,网站就能在高强度攻击下依然保持可用。
对于大规模跨境业务,还可以考虑和上游带宽商预先约定BGPFlowSpec/RTBH策略,在更高层直接丢弃恶意流量,从源头减轻压力。
防护效果怎么评估
在实施防护后,你需要关注这些指标:
- 关键接口QPS是否恢复正常
- 延迟与超时率是否下降
- WAF规则命中率与挑战通过率
- 服务器CPU/连接数是否回落
- 误伤率是否可控
如果指标回归正常,说明防护策略基本有效。
防护措施对比表
| 场景 | 推荐规则 | 阈值建议 | 处理方式 |
|---|---|---|---|
| 登录接口 | IP+账号限速 | 30次/60秒 | 超限挑战/封禁 |
| 搜索接口 | IP+路径限速 | 20次/10秒 | 返回429或挑战 |
| 下单接口 | IP+Cookie限速 | 10次/30秒 | 挑战验证 |
| API接口 | IP或APIKey限速 | 2000次/5分钟 | 自动封禁 |
| 可疑UA | UA+指纹识别 | 异常指纹直接拦截 | 降低阈值或阻断 |
常见误区与建议
- 只靠IP封禁:容易误伤,建议结合会话/账号等维度。
- 一刀切全站限速:要优先保护高价值接口,不必牺牲整体可用性。
- 缺少复盘与调整:要根据日志持续优化规则,避免过严或过松。
总结:Hostease能帮你快速落地
CC攻击的防御不只是技术参数,更是一套“动态策略”。如果你想快速部署高防护规则,香港高防服务器是非常适合的选择。
在Hostease,我们可以为你:
- 提供可自定义的WAF规则与限速模板
- 支持TLS/JA3指纹识别与Bot过滤
- 提供香港本地清洗与Anycast节点
- 协助演练BGPFlowSpec/RTBH上游防御
这样,你不仅能保障独立站的稳定性,还能在攻击面前保持正常运营。
FAQ
Q:CC攻击和普通DDoS有区别吗?
A:有。CC攻击是应用层的HTTP请求泛滥,消耗服务器资源;而普通DDoS更多是带宽/连接耗尽。
Q:限速会不会影响正常用户?
A:如果阈值设置合理,一般不会。建议先设置较宽松的阈值,再逐步收紧。
Q:什么时候需要接入CDN或清洗?
A:当攻击量级超过源站承载上限时,就需要借助清洗中心或CDNAnycast来分流。
Q:JA3指纹识别真的有用吗?
A:有用,特别是当攻击者使用代理池时,可以更精准区分工具流量和真实用户。
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